“This is magnificant!”無論是歐式典雅的噴泉、穹窿圓頂還是城堡般的辦公大樓,每個走進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的人都會感嘆于這座奢華而低調的園林使館。
在東直門內這片寸土寸金的地段,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擁有占地16公頃的面積。64年前,前蘇聯(lián)是首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與之建交的國家。因此,政府就將這塊地劃給前蘇聯(lián)作為使館用地,也造就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上“最大的駐外使館”。
時至十月,天氣微寒,使館里卻依然綠意盎然。當時正值俄總理梅德韋杰夫準備訪華期間,本不想去打擾,但俄羅斯駐華科技參贊Bulgachenko Sergey還是誠摯地接受了《科學新聞》記者的采訪。
Sergey留給人深刻印象的不僅是他那一頭飄逸的銀發(fā),更是他鮮明的性格。
他認真而嚴謹,回答問題前常會查閱自己帶來的一大摞資料,而且不會在不確定的問題上打一點馬虎眼。他也非常戀家,一談起他的家人和祖國就會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時常感嘆就算視頻電話技術也不能讓他一解思鄉(xiāng)之愁。他也讓記者頗為頭疼,想讓這位不茍言笑的外交官在鏡頭前笑一下簡直難于登天。
《科學新聞》:中俄一直擁有良好的科技合作關系,您如何看待這份合作?
Sergey:中俄科技合作一直是雙邊戰(zhàn)略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幾年中更是得到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發(fā)展。而這主要是基于兩國在1992年簽署的《中俄政府科技合作協(xié)定》。目前,兩國科技合作正在穩(wěn)步前進,開展了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社會政治領域在內的100多個聯(lián)合研究項目,兩國的學術組織、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公司都積極地參與進來。
《科學新聞》:目前中俄科技合作的模式是否可以很好地服務于兩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
Sergey:如今,中國的經濟貿易領域發(fā)展得很好。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希望,中俄雙方可以集中雙方的資源和技術,真正通過合作取得更好、更快的科研成果。
這也是為什么我在這里,為什么我們進行科技合作。我們希望真正能夠合作,而不只是為中國提供專業(yè)知識和技術。這不是個好現(xiàn)象,這是二三十年前的合作方式,F(xiàn)在中國的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幾乎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但是我們應該轉變我們的合作模式,從舊套路中走出來。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正在與科技部合作,試圖改變這種合作機制。
《科學新聞》:所以您希望我們從單純的“Give and Buy(提供與購買)”模式轉變?yōu)檎嬲膽?zhàn)略合作?
Sergey:是的,我們現(xiàn)在仍處于這種單純的“提供與購買”機制,俄羅斯為中國提供知識,提供技術,但這種模式沒什么效果,已經不適用于這個時代。我們不應止步于單純的技術交換,應該通過戰(zhàn)略合作研發(fā)出更多的新產品,并能夠將中俄合作的產品推向世界。
這種共同的產品可以推動兩國政府合作的互利共贏。目前你們有很多的愿望和想法,也有很強的技術能力和很多科技人才,但是你們不愿意輕易放棄現(xiàn)有的機制去尋找新的合作機制。
《科學新聞》:您的意思是說俄羅斯正在努力推動新的合作機制,而中國仍在猶豫,是嗎?您希望中國對此進行怎樣的努力?
Sergey:是的。中俄在改變自己的同時也改變了彼此。你們有這么多人才、特區(qū)、高校。因此在新時期,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將兩國的利益最大化,通過改革這一機制獲得兩國更有效的科技成果。
現(xiàn)在兩國仍然停留在交換觀點的階段,并沒有簽署任何與此相關的協(xié)議。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們認為現(xiàn)在必須要進行改變,必須要革新。但我們也認識到這一轉變的難度。這不容易,需要時間去醞釀,但現(xiàn)在是進行改變的時候了。
《科學新聞》:您認為近年來,兩國科技合作有哪些強勢領域?
Sergey:我們的科技合作領域非常多,而且很多領域都成果斐然。比方說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生命科學、醫(yī)藥制藥、新材料、綠色能源等,這些都很好。
我主要負責的是基礎研究,為專家學者搭建良好的溝通合作平臺。但是基礎研究很難快速見到成果,因此這方面可能合作20多年都沒有什么立竿見影的成效。
《科學新聞》:您認為未來兩國科技合作有哪些潛力領域?
Sergey:中國現(xiàn)在存在大氣污染等問題。因此在未來,首先是環(huán)境保護、水凈化、綠色能源、化學制品、新材料,以及生物技術、生物制藥,這些都將是我們的主要合作方向。
《科學新聞》:您認為兩國在多年的科技合作中有沒有什么經典的創(chuàng)新案例?
Sergey:多年來,兩國的客觀需求要求我們發(fā)展多樣化的創(chuàng)新合作。而中俄科技園區(qū)正在成為兩國投資和科技合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自2000年,我們在煙臺建立了第一個中俄高新技術產業(yè)化合作示范基地。2001年又與浙江巨化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園,為兩國在新材料、能源、激光技術、光電技術、農業(yè)、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06年,我們在長春市建立了工業(yè)園區(qū),在俄羅斯激光技術和制藥技術之上,進行這些方面的發(fā)展生產。同年我們又建立了沈陽科技園區(qū),在農業(yè)、新材料、激光、航空航天等領域共同研發(fā)新技術。
去年,兩國又決定在俄羅斯創(chuàng)新中心Skolkovo和中關村高新發(fā)展園區(qū)的基礎上,建立聯(lián)合工業(yè)園。我們希望未來兩國可以建立更多的合作園區(qū),首先是Skolkovo,然后再在靠近中國的地方建立更多的科技園。
《科學新聞》:這里面很多園區(qū)都建在中國,而俄羅斯只有一個合作園區(qū)。這是否有利于兩國科技合作的發(fā)展?
Sergey:這里面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幾年中俄合作的科技園區(qū)發(fā)展并不好。十幾年前我們提出了這個想法——在中國國情下,運用俄羅斯的技術和想法建設中俄合作科技園,并共同進行商業(yè)化活動。但不幸的是,這些想法都沒達到當初的預期。這就是為什么這些科技園都在中國,而俄羅斯只有一個合作園區(qū)。
德魯茲巴(Druzhba,在英語中代表友誼)中俄工業(yè)園設在莫斯科國立動力大學,主要負責為中國企業(yè)提供俄羅斯的技術轉移。2011年,兩國決定擴展該工業(yè)園并為中俄兩國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經驗技術。
未來,在區(qū)域發(fā)展項目的推動下,兩國將繼續(xù)建立更多的科技園區(qū),比方說俄羅斯的海參崴、阿穆爾以及中國的牡丹江和大連。
我們與中國科技部火炬中心達成了很好的合作協(xié)議。但是政府間的合作框架有時候比較官方,不適用于所有的研究機構和院所。所以我們也會進行各個層面的合作,就像科研院所和高校間、行業(yè)間、實驗室之間的合作。舉個例子,在我們阿穆爾河流域和黑龍江省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可能會更加簡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