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9日,在深部勘探歷史上注定是個要被銘記的日子。在青藏高原海拔4370米的羅布莎礦區(qū),科學鉆探塔迎風而立,迎來羅布莎科學鉆探LSD-02鉆孔的順利竣工。
作為“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SinoProbe)的7個鉆探點之一,羅布莎科學鉆探于2009年6月開鉆,項目負責人為中科院院士許志琴和地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楊經綏。羅布莎科學鉆探先后完成了孔深1478米的1號孔和1854米的2號孔,從“特提斯喜馬拉雅”穿過“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直達“岡底斯巖漿帶”。
西藏從來都不缺乏話題,青藏高原上的羅布莎更是如此。選擇在這里鉆探,在項目負責人楊經綏看來,是一箭雙雕的事情。
首先,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歷史一直都是全球地學界研究的前沿和熱點。
羅布莎科學鉆探之所以選擇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匯聚邊界,是因為這里曾是一個浩瀚的大洋,由于印度板塊向北俯沖,不僅造成了大洋的消失,并且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這里進行科學鉆探,將揭示印度板塊的俯沖和碰撞過程,有利于探討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歷史,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另一方面,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床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鉻鐵礦床,是進一步開展深部找礦、解決我國急缺的鉻鐵礦資源匱乏、推動找礦重大突破的首選靶區(qū),也是研究鉻鐵礦資源成因的關鍵地區(qū)。
科學鉆探將有可能查明鉻鐵礦賦礦的超鎂鐵礦巖體的巖性特征、成因和構造背景,有助于探尋鉻鐵礦的成礦條件和成礦機制,以及評價羅布莎超鎂鐵巖的深部資源潛力和潛在勘探靶區(qū)。
羅布莎科學深鉆預導孔不僅首開高原科學鉆探先河,而且創(chuàng)造了世界屋脊鉆探孔深最新記錄:累計完成鉆探工作量4104多米,最大孔深達1853.79米,提交巖芯3488.8米,巖芯采取率達90.3%。項目組開展深部巖芯鉆探隨鉆研究,完成了1號鉆孔巖芯的巖石學、礦物學分析及細化分層巖芯剖面。
同時,沿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對比研究澤當、普蘭和東波等大型超鎂鐵巖體,提出蛇綠巖新類型和深源鉻鐵礦新成因模式,受到國際地學界高度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羅布莎的鉆探過程中還取得了顯著的技術創(chuàng)新進展,包括成功研發(fā)智能化鉆參儀、新一代繩索取心絞車、扭矩量化繩索取心鉆桿擰卸裝置和高效金剛石鉆頭。
同時,項目組發(fā)表了20余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申請發(fā)明專利3項,組織開展了10余次重要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培養(yǎng)了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可以說,羅布莎科學鉆探工程取得累累碩果,成為SinoProbe一個耀眼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