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唐琳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7-1-3 14:55:57
時間里的麗江

 
直到車窗外建筑的顏色開始由深變淺、由高變矮,玉龍雪山的輪廓逐漸清晰,天空的藍色越發(fā)顯得純粹,才讓人有了身在麗江的實感。
 
始建于宋末元初,繁盛于明清之時,麗江古城迄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伴隨著文化、自然、記憶相繼被列入遺產(chǎn)名錄,這座被稱之為蘊含“清明上河圖”般厚重歷史的文化名城,才又在時間的長河中蘇醒過來。
 
天雨流芳
 
在麗江木府旁的一座木牌坊上,“天雨流芳”四個字被書寫地行云流水。在納西語中,其音意為“讀書去”,體現(xiàn)了納西人推崇知識的靈心慧性。
 
的確,麗江古城就是這樣一部好書。
 
東依金虹山,北靠玉龍雪山,西偎獅子山,東南敞向麗江壩子的千頃沃野。由大研古鎮(zhèn)、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片區(qū)域構成的麗江古城,總面積約7.279平方公里,海拔2416米。
 
古城街道以四方街為中心,以新華街、東大街、新義街、五一街、七一街和光義街6條主街為通衢。水源自黑龍?zhí)读魅牍懦侨肟诘挠颀垬,一分為三成東河、中河和西河,又細分為若干支流。
 
徜徉在古城之中,只見主街傍河,小巷臨溪,家家流水,戶戶垂楊,300多座石拱橋和木橋點綴其間,五彩石板路街道縱橫交錯。抬眼望去,攝人心魄的小橋流水,瓦頂歇山的土木建筑,尺度宜人的空間環(huán)境,無一不體現(xiàn)麗江古城濃郁的地方歷史和民俗風情。
 
在大研古鎮(zhèn)的歷史沿革中,經(jīng)歷了以四方街為中心的村落集市階段、明代土司府城階段和清代流官府城階段。雖然朝代更替,世事變遷,但納西族民族文化卻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在這里,民族文化被置于極高的位置,被認為是古城的血脈、根基與靈魂。
 
置身麗江,只需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所有店牌和路牌都是由兩種文字書寫的:上面是漢字,下面則是東巴文。
 
東巴文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tài)發(fā)展的角度看,它甚至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其也被稱為是目前世界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fā)展的活化石。
 
運氣好的話,在古城中心的四方街,可以碰到演奏納西古樂的姑娘們。這種古樂融合了漢族道教洞經(jīng)音樂、儒教典禮音樂和納西先民音樂,有著“和平之音”和“音樂活化石”的美譽。
 
一座土司府
 
“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在麗江,這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句話。
 
如果說,在麗江古城我們看到的是麗江世俗文化的一面,那么在木府,我們翻閱到的則是一個曾經(jīng)在西南地區(qū)輝煌一時的大土司家族的興衰史。
 
占地46畝的木府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建筑藝術之苑。中軸線長369米,整個建筑群坐西朝東,“迎旭日而得木氣”。它既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風采氣質,同時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樸粗獷的流風余韻。府內玉溝縱橫、活水長流,即便是在建筑氣象萬千的明代,依然讓地理學家徐霞客念念不忘,感嘆“宮室之麗,擬于王者”。
 
端莊寬敞、氣勢恢宏的議事廳屋檐下方懸掛著三塊“誠心報國”字樣的牌匾,分別是明朝3位帝王賜給不同土司的。
 
據(jù)傳,納西族人原來沒有漢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遠在滇西北麗江的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審時度勢,于公元1382年“率從歸順”,舉人臣之禮。此舉大獲朱元璋賞識,朱遂將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橫”,欽賜其“木”姓,從此納西傳統(tǒng)的父子連名制得以改成漢姓名字。
 
沿著木府的中軸線一路向西,萬卷樓集兩千年文化遺產(chǎn)之精粹,千卷東巴經(jīng),百卷大藏經(jīng),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皆是翰林珍奇、學苑瑰寶;護法殿又稱后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之殿;光碧樓乃后花園門樓,其建筑有“稱甲滇西”之名;玉音樓則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樂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chǎn)物,充分體現(xiàn)了納西人廣采博納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
 
來到中軸線的最末端,可直接攀登至木府背靠的獅子山。于獅子山上的萬古樓向下俯瞰,巍巍木府,得雪域之靈氣、玉水之精魂,納西古國之秘境,盡收眼底。方知何謂“北有故宮,南有木府”。
 
茶馬古道
 
從麗江古城往北,沿中濟海東側的大路行約4公里,便見兩邊山腳下一片密集的村落,這就是被稱為“清泉之鄉(xiāng)”的束河古鎮(zhèn)。
 
束河古鎮(zhèn),納西語稱“紹塢”,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zhèn),也是納西先民從農(nóng)耕文明向商業(yè)文明過渡的活標本。
 
當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脫林時,曾走過此道,他在記述中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即是今天的束河古鎮(zhèn)。
 
此次探訪束河,目的地之一便是那深藏于古鎮(zhèn)之中的茶馬古道博物館。
 
歷史開通于唐代的茶馬古道,從滇南經(jīng)麗江直達西藏拉薩,經(jīng)唐、宋、元、明、清千余年的運營發(fā)展,促進了沿線各族人民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束河即是麗江壩子中保存完好的驛站。
 
不知到底是古鎮(zhèn)的小巷太過繁復,還是我們被那各式各樣的古樸風情勾去了心神,在古鎮(zhèn)的石板路上兜兜轉轉,竟始終無法尋得博物館的所在。最后多虧納西族姑娘的幫忙,才得償所愿。
 
茶馬古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研究并展示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博物館,也是麗江市第一家從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傳、推廣的專業(yè)機構。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皮匠歷史展覽館。
 
相傳,明朝初年,一批被貶逐的皇家御用皮匠背井離鄉(xiāng)流落麗江,被廣納賢才的木氏土司安置于束河,繁衍生息,傳藝謀生。從此,束河皮匠開始美名遠揚。
 
束河古鎮(zhèn)的美麗,在于她歷經(jīng)近千年沉浮而依舊祥和寧靜。漢藏融合、茶馬貿易、王朝征戰(zhàn)、馬幫情仇當一切喧囂歸于沉寂,束河仍然在層林疊嶂、群巒懷抱當中,天然而樸素著。■
 
(文中照片均由作者所攝)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6年12月刊 沿途驛站)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