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7-11-27 17:6:21
國際科技史舞臺的中國聲音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一直是國際科學史界認識和了解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主要窗口之一。
 
早在1956 年9 月,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數(shù)學史家李儼、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劉仙洲就曾赴意大利,參加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1959 年6 月,竺可楨、李儼、席澤宗共同參加了前蘇聯(lián)科技史研討會。
 
改革開放使得國際交流與合作得到進一步恢復和擴展。30 年來,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以中國科技史研究為特色和優(yōu)勢領域,與2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科技史機構和學者展開了廣泛的交流,開展了互訪、短期進修、講學、合作研究以及交換圖書和資料等活動。此外,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還與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科學史研究中心、柏林工業(yè)大學、俄羅斯科學院自然科學與技術史研究所、劍橋李約瑟研究所等機構共同實施了合作計劃。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還與國內(nèi)外同行營造了一個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國際學術共同體,召開了系列的中國科學史國際會議和東亞科學技術與醫(yī)學史學術研討會。2005 年,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北京成功組織了第22 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積極參與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lián)合會科技史分部(IUHPS/DHST)系統(tǒng)的國際組織,在學術共同體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部分專家擔任多個國際組織的理事長、副理事長、理事或執(zhí)委以及國際期刊編委、基金會評委等職務,其中,劉鈍研究員于2009~2013 年間擔任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lián)合會科技史分部主席。
 
研究所在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方面也做出了努力。在鼓勵年輕人出國深造的同時,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研究所邀請EberhardKnobloch、Hans Poser、Wolfgang Koenig、Friedrich Steinle 等國外教授為青年學者開課或作報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為建立一個國際培訓平臺,2001 年,研究所設立了面向青年學者和研究生的“竺可楨科學史講席”,定期邀請海外(含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科學史家前來講課。迄今為止,“竺可楨科學史講席”已開辦七屆,講課的科學史家包括劍橋大學榮譽教授勞埃德爵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授道本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陳方正、臺灣大學教授劉廣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席文、香港大學教授馮錦榮、丹麥羅斯基爾德大學教授Jens Hyrup等等。
 
2010年以來,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務實地推進國際合作,與俄羅斯科學院科技史研究所及其圣彼得堡分所、希臘國家研究基金會新希臘研究所、法國遠東學院、德國韋伯基金會、意大利Cassino 大學等機構新簽或續(xù)簽了合作協(xié)議。
 
同時,研究所還與國際伙伴進行了項目合作。如“適用技術與德國技術向中國轉(zhuǎn)移”項目就是由德意志研究聯(lián)合會立項,德國柏林工業(yè)大學與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合作承擔,并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與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完成的;“科技革命與國家現(xiàn)代化研究”項目不僅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nèi)專家合作,還與國外學者開展了合作研究。
 
近年來,研究所還組織了不同形式的國際會議,如與中國科技史學會合作組織主題為“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中國科技史研究”的第十二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以及國際機構與機器學史學術研討會。研究所尤其重視組織解決學術問題的專題研討會,如中俄科學院院史比較研討會(2010)、代數(shù)學比較史國際研討會(2011)、德國技術向中國轉(zhuǎn)移研討會(2012)、科技革命與國家現(xiàn)代化研討會、中俄航天技術發(fā)展研討會(2013)、中俄科學院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研討會(2013)、俄羅斯—中國—白俄羅斯航天發(fā)展史研討會(2015)、第40 屆國際地質(zhì)科學史學術研討會(2015)、第 22 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2015)、中法系列學術講座(2016)、生物技術風險與治理國際研討會(2016)、中德人文大數(shù)據(jù)研討會(2016)等。
 
長期以來,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十分支持學者出訪交流與合作研究,尤其鼓勵青年學者參與國際交流。
 
2010~2015 年間,研究所共派出訪問學者116 人次,其中40 歲以下青年學者36 人次,占總出訪人次數(shù)的17.06%;期間累計接待來訪學者273 人次,分別來自美國、德國、希臘、塞爾維亞、印度、意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丹麥、以色列、突尼斯等國家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來訪學者主要就職于重要的國際科學史研究機構,包括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俄羅斯科學院科技史研究所以及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等;來訪人員層次構成多樣,既有頂尖科學技術史家,也有當前活躍于學術界的中青年專家,還有慕名而來的優(yōu)秀青年學者。其中,法國科研中心教授林力娜、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教授阿梅龍、巴黎第一大學教授白魯諾分別于2010 年、2011 年和2014 年當選為中科院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
 
未來,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將繼續(xù)前行,與國際一流同行機構與學者開展多層次合作,在中國科技史、西方科技史、中外比較、中外知識傳播史、科技考古、科技哲學、STS 等領域組織國際研討活動和合作項目;促進青年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在支持青年學者“走出去”的同時,邀請海外專家來所開展學術交流。■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提供)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7年11月刊 成就篇)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