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7-11-27 18:7:43
席龍飛:中國造船史的三大泉源

 
歷史文獻是主要源泉
 
中國的歷史文獻汗牛充棟,可謂是造船技術史的主要源泉。
 
中國有著名的二十四史,《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稘h書·地理志》詳細記載了西漢時期中國船舶開辟了從廣東沿海的徐聞、合浦,經南洋諸島到達今日印度半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宋書·武帝紀》記有盧循所造八槽艦事,這八槽艦就是帶有八個水密艙的戰(zhàn)船;《南史·王鎮(zhèn)惡傳》記有晉朝大將劉裕的部將王鎮(zhèn)惡,在進擊建都長安的后秦時乘用槳輪船的事實;《舊唐書·李皋傳》記載了李皋運用槳輪船的成就;《宋史·虞允文傳》記載長江“采石之戰(zhàn)”創(chuàng)以1.8萬人勝40萬人的輝煌戰(zhàn)績,其中虞允文和車輪船都功不可沒;《宋史·張中彥傳》記述了我國早期利用滑道下水的造船技術;《明史·鄭和傳》記鄭和下西洋“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 。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的歷史文獻是論述中國造船史的主要源泉。
 
舟船與文物考古不可或缺
 
中國古代史學著作以及其他學術著作,對于研究與論述中國造船史是必要的,但卻并不十分充分。因為許多著作對船舶技術的論述往往缺少細致準確的描述,更缺少圖樣。而古船及相關文物的發(fā)掘與考古對研究與論述中國造船史則是不可或缺的。
 
浙江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獨木舟,不僅在中國、在亞洲是首例,即使就全世界來說也是罕見的,凸顯了中國造船歷史的悠久與輝煌;江蘇如皋唐船和江蘇揚州施橋唐船都具有水密艙壁,證實了文獻記載的5世紀初晉代義熙年間盧循發(fā)明與使用水密艙壁是可信的;天津靜海發(fā)現宋代河船帶有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平衡舵實物。
 
此外,泉州灣宋代海船、寧波宋代海船、“南海一號”宋代海船、“華光礁一號”宋代海船、韓國新安海出土的中國元代貨船、蓬萊相繼出土的4艘明代海船以及山東菏澤元代河船、山東梁山明代河船等,都生動地闡明了中國古代船舶的技術成就。
 
繪畫作品是重要泉源
 
繪畫作品中的船舶通常具有微觀的形象,當然也是研究中國造船史的泉源。如晉代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描繪了洛神乘雙體畫舫嬉游的生動畫面,其所繪的雙體畫舫當為晉代雙體船的珍貴形象資料;唐代張虔的山水畫中的帆船具有軸舵,由此可確認最晚到唐代就出現了軸舵。
 
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成畫于政和、宣和年間,是一幅描繪北宋都城汴京社會經濟生活的宏偉巨著。在這幅長達5.25米的長卷里,畫家以生動完美的技巧,如實地表現了從寧靜的春郊到汴河上下的眾多景物,河上大船浮動,街上車水馬龍!肚迕魃虾訄D》中的船舶給出了宋代汴河船生動而準確的形象!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7年11月刊 佳作)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