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記者 姜天海 魏剛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7-3-15 20:47:50
構建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精神家園
——訪中國科學報社副總編輯兼科學網總編輯張明偉

 
“十年風雨,盡普科學大小事;多少時光,還憶博文千萬章。”
 
科學網博主史曉雷的這句感言,不僅道出了科學網的漫漫征程,也道出了280多萬用戶對科學網的眷眷深情。
 
十年,科學網以精準的定位,垂直化、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模式,集中海內外華人科學家的集體智慧,為學科交叉發(fā)展、前沿探索創(chuàng)新提供交流和共享平臺,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獻計獻策。
 
十年,科學網腳踏實地,服務科學、服務科學家,年均用戶增長速度超過20%,注冊用戶達280多萬,其中實名注冊博主12萬人,日均發(fā)博量數百篇,日均點擊量100萬次,穩(wěn)居科學類中文網站最前列,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教虛擬社區(qū)。
 
十年,科學網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教類新聞資訊集散中心,是上百家嚴肅主流新聞媒體的新聞源泉,是科學界思想火花碰撞的舞臺、科學普及的原創(chuàng)發(fā)源地,更是凝聚共識、影響中國科技體制變革的助推劑,是以科學之眼看世界的重要窗口。
 
短短十年,一家網站因何受到華人科學界的尊敬?又因何在復雜的媒體世界中簡單而獨特的生存?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到了中國科學報社副總編輯兼科學網總編輯張明偉。
 
《科學新聞》:作為全球最大的華人科學社區(qū)和華人科學家的精神家園,科學網在設立之初有著怎樣的“初心”?
 
張明偉:創(chuàng)新而進,創(chuàng)新而強。在科技變革時刻改變著大眾生活的今天,創(chuàng)新成了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科學網的誕生就源于這樣一種初心——在網絡上打造一個突破傳統(tǒng)制度藩籬、改變傳統(tǒng)信息傳播方式、打破國界限制的全球華人科學社區(qū)。
 
作為擁有近60年科學傳播經驗的科技媒體,中國科學報社深切了解科教界群體的所思所想和他們的期望與需求;我們也有責任為全球華人科學家構建一座可以坐而論道,可以推心置腹,可以激揚文字的精神家園。因此,打造一個精英化、實名制的科學網絡社區(qū),致力于全方位服務整個華人科學界與高等教育界,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促進學術交流,促進中國科技進步,就成為我們不變的初心。
 
2006年正值中國新媒體起飛之年,報社把網站建設確立為新的戰(zhàn)略發(fā)展方向,組建了科學網創(chuàng)業(yè)團隊。2007年1月18日,科學網正式上線。網站上線當年,即躋身我國科技類網站前十名。
 
《科學新聞》:在各類網站中,標榜大眾的多,強調精英的少。對于您所提到的精英化定位,科學網是如何考慮和實現的?
 
張明偉:社會上各種類型的網站很多,不同的網站有不同的定位,很多網站面向大眾,這非常正常。不過,百花齊放才是春,社會也需要陽春白雪型的網站?茖W網精英化的定位,不是我們一廂情愿,而是由科教類群體的特性所決定的?平填惾后w的成員絕大多數經過了嚴格的學術訓練,學歷職稱較高,有著共同關心的學術話題。我們的目標既然是打造全球華人科學社區(qū),社區(qū)“居民”就要有大致相同的特點,否則,“居民”的交流就會難以實現,精神上也不會產生共鳴。
 
在具體實現上,博客頻道的體現最為明顯。一方面,我們堅持博客用戶的實名審核制,設置一定的門檻,不符合基本標準的就不予通過;另一反面,在推薦博文時,也堅持學術共同體話題優(yōu)先,杜絕一些意義不大的口水文。這些做法也許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得到了絕大多數用戶的支持和歡迎。
 
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有很多人說,堅持精英化不如面向大眾,后者帶來的社會影響也許會更大。其實,沒有哪家媒體能包打天下,我們能夠把高端科教工作者凝聚好、服務好就很不錯了。
 
《科學新聞》:要構建科學家的精神家園,就要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茖W網用戶能在這里得到怎樣的精神享受?
 
張明偉:在科學網成立十周年那一天,一位博主告訴我,只有在科學網他才能說出想說的話。
 
讓博主說話是我們構建華人科學家精神家園的舉措之一。多年來,科學網一直小心翼翼地維護每一位博主發(fā)言的權利,我們不但要讓博主說話,還要引導博主就他們關心的話題說話,比如針對學生培養(yǎng)、論文發(fā)表、學術反腐、科技體制等話題展開討論,讓每一位博主都能在科學網有所收獲。
 
同時,科學網搭建了一個跨學科、跨地域的平臺,滿足了科教界精英群體對于交流互動的強烈需求。很多博主在這里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但線上是好友,線下還經常聚會,促成了許多科研合作,讓博主們在精神上收獲良多。
 
在這里,每一次傳播、討論與爭鳴都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和共識的達成。通過博主們的努力,有些科教界懸而未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這種成就感的獲得也是科學網的獨特價值所在。
 
不過,精神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個性,由于科學網能力有限,不敢說滿足了所有用戶的所有精神需求,但這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科學新聞》:打造科學平臺、構建精神家園,除了永葆初心,更離不開實際運作中的服務。您一直強調科學網的服務性,請問該如何理解服務性?您又如何評價科學網目前的服務能力?
 
張明偉:構建全球華人科學社區(qū)的目標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強調服務性。服務包含很多方面,簡而言之,就是服務科學、服務科學家,最終推動科學的健康發(fā)展,促進科學家的職業(yè)成長。
 
十年來,科學網在服務科學、服務科學家方面成效斐然。在服務科學方面,通過新聞、招聘、會議等頻道,便利了各類科學信息的即時發(fā)布;通過引導各類討論以及與科技主管部門的交流,推動了科技政策的向好;通過媒體功能的發(fā)揮,像啄木鳥一樣啄出了科學界的害群之馬;通過科普頻道,促進了科學向大眾的普及。在服務科學家方面,除了提供新聞資訊服務,還著力做好博客頻道,給他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構建了一個可以暢所欲言、可以沉浸其中,甚至可以與網友“大吵一架”然后再“一笑泯恩仇”的精神家園。
 
科學網成長于報社的大環(huán)境中,新聞資訊提供是我們的長項,但在服務科學家的職業(yè)成長方面,如何發(fā)現他們的痛點,如何為他們的課題申請、科學研究、論文發(fā)表等提供全方面的貼心式服務,一直是我們希望攻克的難點。當然,這也是所有科學類網站面臨的難點。
 
《科學新聞》:如今,媒體上仍然存在偽科學、封建迷信等各類良莠不齊的信息。而科學網擁有出色的科學家資源和高層次的科學交流平臺,是國家不可或缺的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和科學普及力量。在舉國提升科學素養(yǎng)、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大趨勢下,您認為科學網應當有怎樣的擔當?
 
張明偉:科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全民科學素養(yǎng)更是推動民族創(chuàng)新進步的土壤。目前,從總書記到普通國民,全國上下都將科普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多年來,科學網在服務科學共同體的同時,也不忘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以各種方式推動科教界群體在科學普及方面發(fā)力,向社會傳播更科學、更理性的“正能量”。
 
目前,國內尚缺真正出自職業(yè)科學家之手、“貨真價實”的原創(chuàng)性科普作品,這不能不說是科普工作的一個短板。而科學網擁有12萬來自海內外的實名科學家博主,他們是最專業(yè)、素質最高、最負責任的科普群體,理應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報社已經將科普工作作為重點方向,而進一步發(fā)揮科學網博主的作用,是我們正在著力推進的工作。
 
《科學新聞》:在移動互聯快速發(fā)展的形勢下,業(yè)界正在熱火朝天地討論和試水媒體融合。在中國科學報社媒體融合方面,科學網有哪些考慮和舉措?
 
張明偉:面對傳媒大變革,中國科學報社堅持內容為王,同時利用文字、聲音、圖像等傳播手段和表達形式,打通報紙、雜志、網絡等新媒體的傳播鏈。為配合全媒體布局,科學網還嘗試充分發(fā)揮網絡及新媒體的媒介形態(tài)優(yōu)勢,為報社在媒體融合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并打造信息傳播的網絡平臺。
 
例如,《中國科學報》與科學網彼此合作:《中國科學報》的原創(chuàng)內容構成了科學網的重要新聞來源,而科學網的在線訪談和實名博客等則為《中國科學報》提供了采訪線索和報道內容,報紙開設的博客版也被廣大讀者所喜愛。
 
報社在媒體融合方面不斷進行改革。2016年,為搶占科技新聞報道先機,報社打通采編流程,要求所有稿件“先網后報”,報送稿件經值班主任審核后全部提前上網。通過前方記者與科學網編輯的通力配合,每日提前上網稿件達數十篇,在重大科技事件的報道中做到24小時實時發(fā)布。
 
科學網在媒體融合方面的技術平臺有力地支持了報社在全媒體理念下的采編策劃,一些重要新聞提前布局,一魚多吃,發(fā)揮科學網、各微信公眾號、微博、紙媒等社屬平臺的特點,做到了“時、度、效”的有機結合。
 
另外,科學網開通了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微博粉絲超過100萬,微信公眾號訂閱數接近20萬。同時,科學網還開通了頭條號、網易號等,影響力也正在逐步提升。
 
《科學新聞》:自媒體時代,傳統(tǒng)網站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對于定位精準、功能明確的科學網而言,其面臨著怎樣的時代挑戰(zhàn)?又該如何在這一轉折點謀求生存和發(fā)展?
 
張明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傳統(tǒng)媒體及互聯網門戶網站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zhàn)。作為一個上線十年的網站,科學網同樣面臨著巨大的發(fā)展壓力。
 
科學網既擁有事業(yè)單位的管理體制,又要面對市場化的競爭壓力。因為資金不足,科學網在軟硬件配置、網絡安全等方面面臨很大的困難,也無法為工作人員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在同類媒體高價購買稿件的形勢下,科學網無力為優(yōu)質的原創(chuàng)博文提供稿酬。對于那些在困難條件下仍堅守科學傳播的科學網員工,以及對科學網一直不離不棄的博主和用戶,我要非常真誠地表示感謝。
 
有壓力才有動力,在媒體數字化的轉折點上,大力發(fā)展科學網是報社堅定的選擇。“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方面,報社正集中自身資源全力建設科學網;另一方面,報社也試圖引入新的資源方,爭取科學網的更大發(fā)展。但不管怎樣,科學網將不忘初心,始終以服務科學發(fā)展、服務科學家為目標,繼續(xù)發(fā)揮自身專業(yè)性、垂直性、互動性的優(yōu)勢,構建一個真正既叫好又叫座的全球最大華人科學社區(qū),成為全球華人科學家最親的精神家園!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7年2月刊 縱覽)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