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你正駕車行駛在一條漫長而筆直的城市高速公路上。由于離目的地還有很遠的距離,因此你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和專注,然而一陣深深的倦意突然襲來,你就快要“淹沒”于其中。
這時你會一邊打著哈欠,一邊提醒自己“不能犯困”,同時迅速調正自己的坐姿,當然你可能會有些坐立不安,并且還會做一些其他的舉動以使自己保持更為清醒的狀態(tài)。
不過,此刻你是否會想,我們?yōu)槭裁磿谶@種時候打哈欠?
為何打哈欠
通常,打哈欠是由一些不同的情況引起的,包括疲倦、發(fā)燒、壓力、藥物、社交和其他心理暗示。當然,這些因素常常也因人而異。
據科學研究顯示,人類的打哈欠行為自胎兒時期便開始。大約第24周,在母體中的胎兒便開始打哈欠,且平均每小時6次,到第28周后,打哈欠頻率會逐漸下降,直至第36周完全停止。
關于人們?yōu)槭裁创蚬返膯栴}曾在相關領域產生過較大的爭議。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指出打哈欠的真實目的。不過,學術界關于打哈欠的目的大概有幾種觀點,包括提高清醒程度,幫助大腦降溫,等等。
人們常常認為,打哈欠會增加困意,然而科研人員并不同意。他們指出,打哈欠是為了保持清醒狀態(tài),促進身體覺醒的一種反應。因為與打哈欠相關聯(lián)的是運動和伸展行為的增加。隨著睡眠壓力的增加,煩躁行為的增多反而可能有助于保持警覺。
而且在打哈欠時,耳朵里的特定肌肉(鼓膜張。┮矔患せ,使耳膜和聽覺的運動范圍和敏感度獲得重新調整,從而提高了在打哈欠之前我們對周圍世界進行監(jiān)控的能力。
此外,打哈欠時,淚腺受到刺激,會反射性分泌流淚,洗刷眼睛,可能會促進視覺靈敏度的提高。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打哈欠是為了幫助大腦降溫。這一觀點的支持者認為,打哈欠時,人們會深深地吸入一口冷空氣,然后讓冷卻的血液進入大腦,給大腦降溫。
經實驗,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無論夏天還是冬天,剛到室外的5分鐘之內,有近40%的研究對象會出現(xiàn)打哈欠行為。不過,隨后就大相徑庭了:在研究對象之中,夏天的打哈欠比例降至10%以下,而冬天打哈欠比例升高則較多。
不過,該研究只表明,在大腦和體溫升高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過度的哈欠。但這并不意味著這是為了冷卻大腦而做出的行為。
比方說,在實驗誘導的發(fā)燒中,打哈欠的頻率的確會增加,這確實表明了身體變暖和打哈欠之間的相關性。然而,并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它導致了身體的降溫——只是身體變暖似乎是打哈欠的誘因。
來自神經科學的解釋
犯困、勞累、受到外界刺激等因素,都會引起人們打哈欠的行為。當然,打哈欠遠不止受這些因素的影響。
從神經科學角度來說,打哈欠與大腦中的許多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一項掃描了那些易受打哈欠傳染的人的大腦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人的大腦的腹正中前額皮質有激活現(xiàn)象,而該大腦區(qū)域與決策有關。對這個區(qū)域的損傷還與共情的喪失有關聯(lián)。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對下丘腦催產素神經元某一特定區(qū)域進行刺激,會引起嚙齒類動物的打哈欠行為。催產素是一種與社會聯(lián)系和心理健康有關的激素。
而將催產素注入腦干的各個區(qū)域也會引起打哈欠的行為。這些區(qū)域包括海馬體(與學習和記憶有關)、腹側被蓋區(qū)(與多巴胺、快樂激素的釋放有關)和杏仁核(與壓力和情緒相關)。如果阻斷催產素受體,便可以阻止這種效應的發(fā)生。
帕金森氏癥患者不會像其他人那樣經常打哈欠,這可能與低多巴胺水平有關。多巴胺的替代物已經被證明可以增加打哈欠行為。
同樣地,皮質醇(一種隨壓力而增加的激素)也會引起打哈欠,而腎上腺的去除(釋放皮質醇)則可以阻止打哈欠行為。這表明壓力在引起打哈欠行為中發(fā)揮了作用,這可能就是為什么你的寵物狗在長途汽車旅行中會打那么多次哈欠的原因。
不難看出,打哈欠似乎與共情、壓力和多巴胺釋放有關。
會傳染的哈欠
或許當你在讀這篇文章時,可能至少打過一次哈欠了。
打哈欠是一種傳染性的行為。也許你有過這樣的體驗,當看到別人打哈欠時,自己常常也想打哈欠?蒲腥藛T認為之所以打哈欠會傳染,是因為其與人的共情水平有關。
然而,在自閉癥譜系的人群和精神病傾向高的人群之間,打哈欠的傳染力卻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
當然,打哈欠會傳染可不止發(fā)生在人類之間,在動物之間同樣也會發(fā)生。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黑猩猩、狒狒、倭黑猩猩以及狼之中觀察到“傳染性打哈欠”,在某種程度上狗和虎皮鸚鵡也有這種現(xiàn)象。
不僅如此,2014年,來自比薩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Elisabetta Palagi,Ivan Norscia和Elisa Demuru還進行了第一次跨物種研究。在五年時間內,科研人員觀察了人類和倭黑猩猩的日常生活,并利用相同的行為學方法和實用性定義收集了打哈欠傳染的數據。
隨后,科研人員對比了打哈欠傳染的兩大特征:個體對他人哈欠做出回應的次數以及做出回應有多快。
有趣的是,當打哈欠者和回應者既不是朋友也不是親戚時,倭黑猩猩對其它哈欠的反應頻率和反應速度與人類是一樣的。而當打哈欠者是朋友或者親戚時,人類的確比倭黑猩猩更快更頻繁地做出回應,這很可能是因為人類之間的強烈情感關系是建立于與認知和記憶相聯(lián)系的復雜成熟的情緒基礎。
這項發(fā)表在PeerJ雜志上的研究表明,人類和倭黑猩猩的情緒傳染程度之間的差異歸結于個體之間關系的親疏遠近。當社會聯(lián)系的復雜性(這是人類獨有的特征)不被納入考慮因素時,人類的猿猴近親的共情能力可以與現(xiàn)代人類的相提并論。
總的來說,神經科學家已經對打哈欠的各種誘因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并且對于打哈欠行為背后的機制也有了非常詳細的描述。但是,打哈欠的功能目的仍然難以捉摸。
將視角再轉回到我們的公路之旅,打哈欠可能是一種生理上的暗示,因為在警惕和睡眠壓力之間的競爭開始讓人昏昏欲睡。不過,最重要的是,睡眠似乎正要成為最后的贏家,讓司機停下車休息一下,這是絕對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