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彧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9-3-5 20:58:30
消逝的“森林寶石”

 
2019年的第一次物種滅絕出現在一只名叫“喬治”的蝸牛身上。
 
元旦當天,當世界各地的人們沉浸在新年的歡樂氛圍之中時,夏威夷歐胡島的一個實驗室里卻傳來了令人沮喪的消息:地球上最后一只夏威夷金頂樹蝸(Achatinella apexfulva)在孤獨中離世。
 
“它在許多報紙、雜志和網絡文章中都有特寫,數百名學童和實驗室訪客渴望見到它——夏威夷金頂樹蝸種族的最后一員。”夏威夷國土與自然資源部在公布喬治死訊時如是寫道。
 
夏威夷金頂樹蝸是一種雌雄同體的物種,曾因其色彩美麗而廣受贊譽。幾十年前,對被稱為“森林寶石”的蝸牛殼覬覦已久,并將其串成傳統(tǒng)飾品的行業(yè),幾乎將該物種摧毀殆盡。
 
“這個物種實際上在很久以前就被認為已經滅絕了,”執(zhí)行夏威夷蝸牛滅絕預防計劃的生物學家David Sischo解釋道。“后來,1997年,在歐胡島一條徒步行走的小路上的幾棵樹上又發(fā)現了一小群蝸牛。”最后10只蝸牛被帶到一個人工繁育設施進行繁殖,在那里,它們生下了喬治和其他幾只小蝸牛。
 
然而好景不長,成功繁育并沒有持續(xù)多久。“不幸的是,當時有一種病原體或其他什么東西——我們不知道是什么——所有的蝸牛都死了,除了喬治,”Sischo說。
 
從那以后,該物種在野外再也沒有發(fā)現其他成員的蹤影。而在被人工喂養(yǎng)14年后的今天,喬治也去世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物種已經滅絕了。
 
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里,喬治可能都是孤獨的,但它的處境并不是唯一的。幾十種其他獨有的夏威夷蝸牛物種可能很快就會循著它粘糊糊的足跡,尾隨而至。
 
夏威夷蝸牛滅絕危機
 
夏威夷因特有的瀕危物種數量眾多而素有“世界滅絕之都”之稱。因過度收集、入侵物種等威脅,數百種蝸牛物種已經滅絕。盡管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來保護剩下的珍稀蝸牛,但它們的消失速度似乎正在加快。
 
“令人震驚的是這種滅絕事件發(fā)生得如此之快,”Sischo坦言。“根據在過去兩年中看到的下降情況,我們預計所有的大型樹木和地面的蝸牛——至少是大多數幸存的蝸牛——將在一到十年內消失。”
 
Sischo指出,許多蝸牛種群幾乎在他眼前消失了。“有時我們只想哭,因為回到一個我們期待能找到數以百計蝸牛的地方,結果只發(fā)現了10只或者什么都沒發(fā)現。”
 
蝸牛種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侵略性的捕食者,包括老鼠和其他嚙齒類動物、杰克森變色龍以及另一種蝸牛——一種由佛羅里達輸入的名叫玫瑰狼蝸(Euglandina rosea)的食肉物種。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玫瑰狼蝸最初被引入到夏威夷是希望它能克制另一種入侵物種——巨型非洲陸地蝸牛(Lissachatina fulica),當時這種蝸牛正在島上禍害莊稼。
 
Sischo說,幾乎所有最近的本地物種種群的消失都與掠食性的玫瑰狼蝸的出現相對應,而這些地區(qū)以前從未出現過玫瑰狼蝸的身影。“我們不確定氣候變化是否會讓它們進入到那些偏遠的高海拔地區(qū),它們在此可能會遇到某種溫度障礙,不過它們進入那里,只是時間問題。”
 
對付這些威脅最成功的堅定力量是Sischo運行的計劃。該研究團隊不斷地遷移,前往新的地區(qū)調查已知的蝸牛種群,尋找剩余的種群,實施掠食者控制計劃,如建立防捕食圍欄;從易受攻擊的地方疏散受到威脅的蝸牛;在實驗室養(yǎng)殖蝸牛,并將這些人工養(yǎng)殖的蝸牛放歸野外,以增加自然種群。
 
他們的團隊只有五個人,偶爾有實習生,預算極其有限。Sischo承認,無法拯救更多瀕臨滅絕的蝸牛,給他們帶來了沉重的壓力。“我們只是想阻止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他無奈地表示。“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但我們非常認真地對待它,并盡我們所能做到最好。”他補充道,他們的成功,特別是人工繁育和重新讓瀕危蝸;貧w自然,使團隊有信心能夠繼續(xù)進行長期的斗爭。
 
與此同時,一些自然保護主義者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對夏威夷蝸牛產生興趣,并鼓勵人們進一步努力來保護蝸牛種群。
 
隱藏的生物多樣性
 
幾年來,據說夏威夷90%的陸生蝸牛已經滅絕。這樣一來,在已知的752種物種中,這些島嶼就只剩下75種了。
 
但2018年12月出版的《綜合與比較生物學》雜志上發(fā)表的一篇論文改變了這種觀點。該論文包含了對夏威夷群島本地蝸牛長達10年的調查結果,并記錄了大約200種現存的蝸牛。來自檀香山主教博物館(Bishop Museum)的Norine Yeung和Kenneth Hayes共同撰寫的這篇論文,甚至記錄了幾種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的存在,其中許多物種生活在只有直升機才能到達的偏遠山區(qū)。
 
“僅在紋螺科,我們就將22個物種重新納入人們的視線中,包括莫洛凱島上一個被認為已經完全滅絕了的物種,”Yeung說。“50多年來,它一直沒被人發(fā)現,而我們找到了它。”
 
論文作者們認為,像這樣的重新發(fā)現可以為保護工作注入活力,也可以為自然保護主義者增添動力。“當我們看著物種逐月滅絕時,這可能是最令人沮喪和挫敗的感覺,”Hayes直言。“但只要找到了依然存在的東西……就表明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值得的,應該繼續(xù)做下去,因為還有希望。”
 
當然,重新發(fā)現一個物種或殘存的種群,卻發(fā)現它已經瀕臨滅絕,這就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壓力。“這有點讓人焦慮,因為你會覺得,這是最后五個,”Hayes說。“我們該怎么辦?”
 
這是一個大問題,盡管迄今為止在人工飼養(yǎng)某些物種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我們對大多數夏威夷蝸牛物種在野外或實驗室生存所需的條件知之甚少。
 
“我們對它們的生活史幾乎一無所知,”Yeung說。“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否喜歡某種特定的植物、是否一年繁殖一到兩次、它們能活多久、吃什么……所有關于這些蝸牛的知識都是空白。”
 
這就是專注于這些威脅仍然至關重要的原因。“我們必須阻止物種滅絕的浪潮,”Hayes說。這意味著要做好充分準備,從恢復棲息地到修建防捕食圍欄,再到探索從一開始就消滅捕食者的方法。
 
這也意味著,正如論文所指出的,重要的是要改變公眾對蝸牛的看法,使其“超越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爬來爬去、黏糊糊的東西”,這會得到大多數成年人以及大多數研究和保護資助機構的“新”反應。
 
例如,Yeung致力于把年幼的孩子帶進自然保護主義者的行列。“當我和二、三年級的學生交談時,他們認為昆蟲和蝸牛真得很可愛、很酷,他們知道它們有多重要。”博物館以這種努力為基礎,通過實習、老年公民志愿者和其他努力,讓人們覺得自己可以有所作為。他們還與夏威夷的土著團體合作,這些團體很重視蝸牛的文化價值。
 
“即使我們掌握了所有的數據,我們仍然無法自己解決問題。”Hayes如是說。“我們必須讓科學以外的人了解這些物種的生態(tài)重要性,以及對我們環(huán)境的威脅。”
 
充滿挑戰(zhàn)的未來
 
目前,夏威夷蝸牛如此脆弱的原因可能也是它們生存的原因之一。
 
“陸生蝸牛可以在非常、非常、非常小的區(qū)域生存。”Hayes指出,陸生蝸牛通常是在微氣候條件中進化,具有非常特殊的陽光或降水、植物和土壤條件。它們可能無法在這些限制之外生存,但在此內部,它們通常是安全的。“可能有一個5米乘5米的區(qū)域,一個物種的整個種群便可在此生存很長一段時間——除非受到某種影響。”
 
而且這些影響估計仍將會增加。入侵物種繼續(xù)擴大其領地,氣候變化預計將使情況變得更糟。即使一個物種受到防捕食圍欄的保護,它的棲息地仍然可能由于溫度或降水的變化而變得不適宜居住。更強、更頻繁的颶風也可能毀滅整個種群或物種。
 
由于這些威脅,某些物種將在未來幾年繼續(xù)遭受痛苦,甚至走向滅絕。“我們的雷達上大約有100種蝸牛,我們知道它們正瀕臨滅絕,”Sischo十分痛心。盡管問題很嚴重,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數百種物種面臨的滅絕威脅仍然是不可見的。
 
那么隨著喬治的去世,這種情況最終會改變嗎?
 
在它去世后的幾天里,世界各地數十家媒體報道了夏威夷物種滅絕的消息,讓數百萬讀者意識到了影響夏威夷物種的危機,這極為重要。在喬治的訃告中,夏威夷國土與自然資源部稱喬治為“夏威夷陸生蝸牛困境的大使”。也許,它的死會引起人們對這一物種滅絕的悲慘境況的關注,并有助于防止未來的物種滅絕。■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9年2月刊 綠色)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