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是非同尋常的一年,我們遭遇了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這次疫情讓我們更加認識到新發(fā)、突發(fā)傳染病防控的重要性。所謂“治未病”,只有對病原有足夠的了解與認知,才能做到科學防控。而我,就是投身于新發(fā)、突發(fā)病毒性傳染病基礎科研工作的廣大科技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員。
時光如梭,從2009年H1N1亞型流感病毒暴發(fā)開始接觸病毒學研究,至今已有十余年。期間在D型流感病毒入侵機制、H7N9和H4N6等流感病毒跨種傳播、基孔肯雅病毒入侵機制以及寨卡病毒致病機制等研究中取得了一定進展,成果發(fā)表在Cell(《細胞》)等期刊。
對于流感病毒,我們重點關注不同亞型禽流感病毒如何適應人的跨種間傳播機制,通過研究病毒負責入侵細胞的蛋白與宿主受體蛋白的相互作用,揭示其分子機制。發(fā)現(xiàn)的關鍵氨基酸突變,可以為流行病學監(jiān)測及預警預測提供理論基礎。2015~2016年美洲暴發(fā)了嚴重的寨卡病毒疫情,其感染因能引起胎兒小頭畸形而備受矚目。我們通過解析其多個病毒蛋白的三維結構,揭示了其不同于其他黃病毒的致病機制,也為小分子藥物的研發(fā)提供了結構信息。
一把鑰匙一個鎖。我們研究病毒如何進入細胞,不同病毒其表面的蛋白不一樣,結合的細胞受體不同,開鎖方式也不同。我們發(fā)現(xiàn)基孔肯雅病毒巧妙地利用人的MXRA8分子作為受體,并采用了一種全新的結合模式,這為抗病毒藥物設計提供了新靶點,這項工作發(fā)表在Cell(《細胞》)后,入選“Faculty of 1000”。
病毒無國界,傳染病防控要關口前移,科學研究也要有前瞻性。不管做什么方向,只要有科學意義,就是值得尊重的“最美逆行者”;仡欁哌^的路,有太多的酸甜苦辣,科研本身就是一場修行,唯有堅持不懈,才能找到純粹的美好。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0年4月刊 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