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正式宣布一次性撤回70篇中國學者論文,其中絕大部分涉嫌論文買賣。與此同時,一出和國內學者相關的“學術碰瓷”鬧劇引發(fā)關注:學術打假網站Retraction Watch發(fā)表主題文章,指出中國學者涉嫌冒用前哈佛副教授名字發(fā)表學術論文。
由于違背科研誠信的事件大多以論文撤稿作為表現形式,因此學術期刊不幸成為學術失信的“表觀高發(fā)”領域。越來越多的聲音提出:要讓學術期刊編輯成為真正的科學“守門人”!
我們認為,期刊編輯確有責任參與科研誠信以及學術期刊聲譽的維護。但科研工作的主體畢竟是科研人員,科研誠信的維護必須從科研人員入手,片面強調學術期刊編輯在這當中的作用,難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在此,我們需要厘清一下,維護科研誠信,期刊編輯能做的事情有哪些,做不到的事情又有哪些。同時,也談一下撤稿、勘誤和學術不端的關系。
首先,近些年屢屢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撤稿事件,不乏由于論文作者在提交建議審稿人的信息時使用了假冒的電子郵件地址。這種“欺騙”行為突破了科研誠信的底線,論文作者應承擔最主要的責任。但編輯直接使用了這些所謂的審稿人,就是典型的失職,也體現出雜志在編輯流程管理方面的缺失。
一般在論文投遞過程中,允許作者推薦/排除審稿人是慣例,但是否采納作者推薦的審稿人完全取決于編輯部。
一份權威學術期刊是不可能盲目送審的。與國際頂尖學術雜志《自然》《細胞》一樣,《細胞研究》有著一套非常嚴謹的論文評審流程?茖W編輯首先會對論文進行嚴格的預審,只有質量上乘的論文才會進入同行評審階段,其他則做退稿處理。
在同行評審階段,編輯部會根據獨立的調研結果來確定在這個領域哪些權威專家比較合適審稿,然后進行送審。
對于論文作者排除的審稿人,我們尊重作者的意見,但一般僅限排除和論文有直接利益沖突的3~5位專家;對于作者推薦的審稿人,我們會根據自己的專業(yè)判斷決定是否邀請,即使邀請也會核對專家信息。選擇審稿專家是編輯的本職工作,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只要編輯工作盡職盡責,這種“假冒審稿人”的漏洞是不難堵上的。
這里我們也順便提一下關于“碰瓷”作者的問題。作者正式提交稿件時,需要按要求在投稿系統(tǒng)中輸入所有作者的信息,這樣論文無論是被接收還是被退稿,所有作者都會收到郵件。因此,作者在文章發(fā)表之后不知情的情況,理論上是可以避免的——當然前提是作者輸入的是正確的信息。
其次,對于大規(guī)模撤稿事件中的圖片重復使用甚至是造假等敏感問題,要求編輯加強抽查和審查則很難做到。文字查重軟件已經廣泛使用,因此這方面的學術不端一般都能夠發(fā)現;但圖片查重尚無自動比對軟件可以使用。
一般權威期刊只能在文章接收前,對文章中的圖片通過圖像處理軟件進行一些簡單調試,檢查有無明顯人為修改的痕跡,一旦發(fā)現問題再要求作者提供原始圖片。
由于學術不端常常以大規(guī)模撤稿事件為標志,我們也談一下撤稿、勘誤和學術不端的關系。
撤稿是科學共同體維護學術真理和純潔的一種自凈方式,通常只有當論文的核心數據或結論存在明顯錯誤時才會使用。
作為一種正常的糾錯行為,撤稿本身無可厚非?茖W研究是一種對未知的探索,誰也不知道新發(fā)現的現象、規(guī)律是否就是真理定律。因此,對已有科學假說的試錯、既有結論的糾錯,本就是科研的一種常態(tài)。
相反,不愿認錯,甚至包庇縱容背后可能隱藏的學術不端行為,才真正為全球同行所不齒,令科研機構蒙羞。
在多數情況下,研究者自己發(fā)現錯誤(或者經由讀者提出、研究者確認),主動要求期刊撤稿,這種撤稿稱為主動撤稿。但是,由于科研工作者的道德水準、眼光見識參差不齊,也有不少撤稿是由科研機構、出版社/期刊發(fā)出的,這被稱為被動撤稿。
國內受到“家丑不可外揚”觀念的影響,常常覺得撤稿是很丟人的,但實際上主動撤稿很少帶來負面效應,反而體現研究者誠信的科研態(tài)度。被動撤稿卻會給研究者造成極大的影響,同行很容易從中讀出潛臺詞——這個人的學術誠信有問題。
因此,除非證據確鑿,否則不能輕易讓一篇文章走上被動撤稿這條路——我們在對學術不端“零容忍”的同時,也要避免“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說到這里,我們也正好說一下勘誤?闭`是由于作者疏忽(非主觀有意所為),導致發(fā)表的文章中有一些錯誤,但不影響結論。
結合我們日常的工作,勘誤主要涉及作者的單位、基金、圖片的誤用、一些語句的調整等。所以大家不要一看到圖片錯誤就認為是造假,確實有可能是誤用,但作者仍有不夠嚴謹之嫌。
科研誠信涉及面非常廣,情況也很復雜,體現在學術期刊上常常已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其“因”早已埋藏在之前的科研活動之中了。因此,切實加強針對科研主體的科研誠信教育和宣傳,嚴肅查處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才是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治本之道!
(作者系《細胞研究》雜志主編)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1年6月刊 封面)